博文

目前显示的是 十一月, 2015的博文

[感想]

网路是很讨厌的东西。 我小时候大部分的常识习得都来源于图书和教学,前者一本很快读完(没读完的只有词典吧),数量有限,教学则在时间上受限,回家只能复习。 依稀记得就连词典我也很喜欢看,五十几元在我看来很贵了,然而现代汉语词典并没什么意思,另外一本新华词典我却可以翻来翻去,不过每次看完都是字母。 我爷爷送给我一本文言文词典意思差了几分,虽然单字不会佶屈聱牙,文字却要放回contents里面去读,这样就没意思了。 另一本印象十分深刻的则是《森林探秘》,这本我在图书大厦二楼的儿童阅读区拿在手,舍不得放下,求了姑姑去卖。没想到匆匆翻过第二天再去只剩下丛书的另外几本。《高山探秘》《动植物探秘》《海洋探秘》,森林探秘与高山探秘都更有趣些。看到列表里我似乎还少读了一本《城市探秘》,非常遗憾。(ref: http://book.douban.com/series/858 )前几日颇有热情,在法国美国意大利中国亚马逊上都搜了很久,原版应是法国Milan出版社的Copain de montagnes/la nature等一系列书。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,也立志要留给未来的小孩优秀的讲本。 有了网路蛮讨厌的,网速慢时会耐心看Wiki,一条一条无穷尽,被文言文版本逗得哈哈笑,甚至存进离线阅读软件里。然而现在无时不刻不在线我连电视剧都懒得看了。这是不适合我的时代啊。 甚至即使书籍的评价也放到豆瓣这个pool,我往往买书只看封面,买多了只看作家,看到几位作者就兴奋,但后来渐渐不买了,亚马逊更方便,凑到两百块钱真的是One Click(最近亚马逊做了个实体One Click按钮,他们还算挺有趣的公司虽然我觉得界面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性冷淡)的事情。甚至去图书馆借书也要豆瓣去查评分,不过更多情况只是证明“读了也白读”——根本已经标记过已读了。 我想起借赤川次郎的趣事,我这一次也是第一次被搭讪是推荐什么好书就是在首都图书馆,赤川次郎对我来说很有趣,一个自诩为大叔的警部和少女侦探的恋爱小短篇,我自己的检索方式就是背下检索号,直奔自己喜欢的书架,我告诉他一样的方法。这种体验还蛮有趣的,但比线上喜欢的多——随便看看就是一个人的timeline就是biography,看了数据就知道共同爱好有多少,所以我不知道推荐口味谁会喜欢呢?吃饭什么的都一样。所以我觉得大众点评...

[感想]

闲时蹉跎,忙时也蹉跎。 巴黎恐怖袭击过后一周,影响益发深远。 我学姐一直想来上学,她说,你们怎么样,我说还好啊正常,我也不坐地铁,并不知道具体治安,倒是这周五有罢工游行,那一天警察围了整个市心。 “噢。”她说。“我就说嘛,他们说周密的部署,意大利人知道周密两个字怎么写么。” 我突然想起十七八年前,我痴迷于看各种杂志的时期:书还太厚,杂志的文章似乎更对胃口。那会文摘类杂志还并不流行国人自己编励志故事,而是多有摘抄,笑话栏目还是讽刺与幽默与讽刺的天下。就像纽芬兰人被排成笑话主角一样,针对意大利宪兵的嘲笑也是不少。 也许他们就是这样的人吧。 我跟我男朋友看Lucy,法国意大利还有哪个国家围堵逃兵,只有意大利人让他们跑掉了。 国民性什么的。 所以在中国很难受的一种状况在于,国民性是欺上昧下。种种涉及你我生活的,哪怕是“有法可依”的事情,执法者并不遵守也不处罚。而涉及敏感事件的时候,就发现,那部摆设一样的国家机器运转了起来,效率高的并不出奇。 太可怕了。 La Repubblica在Facebook上推文:巴黎暴力事件后的米兰仪式上,穆斯林妇女说我们也为巴黎祈祷。 评论是这样的:你把头巾先摘下来,让我们把你和你的那些坏同胞分开吧。 另外一条新闻是:一个学校不准备为圣诞做特殊活动,原因是这个节日太Cristine了。 评论:可你在意大利啊,你要不想过你可以离开不谢。 你看,世界都在flop。

[感情]

每次被你说到那句话,都要挣扎一下,然后笑笑,说不要紧呢。 一天又一天的难受。 如果什么都不可能,那我也离开好了。可并没有那么差。 只是自己太差了吧。